你的位置:易盛娱乐平台开户 > 新闻动态 > 琉球给明朝进贡太监朱棣为什么会不高兴认为是灭绝人性之举?
琉球给明朝进贡太监朱棣为什么会不高兴认为是灭绝人性之举?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03:26    点击次数:70

太监是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体制下孕育出来的一种特殊产物。太监的出现,在于皇宫深墙之内有着诸多的重体力活需要劳动力完成,但又惧怕正常男子入宫以后与“主子们”发生孽缘,祸乱宫闱,因此在其入宫之前要施以宫刑或腐刑去其势,让其丧失正常男子的生理机能。

太监去势过程极其残忍,这里略去不表。但这种阉割,对太监的影响并不局限于肉体,还延伸到了精神层面。在明末清初学者唐甄看来,太监已经成了异化的怪物,“望之不似人身,相之不似人面,听之不似人声,察之不近人情”,他们的外表、相貌、声音、心理都不像正常人,太监制度可以说是摧残人性的一种制度。

那太监制度的不人性化,皇帝们是否知道并同情呢?

永乐三年,琉球国远道而来,带着他们的贡品来到大明的首都北京,朝觐明成祖朱棣。琉球国这次带来的贡品之中,除了历次朝贡都有的金银玉器、奇珍异宝以外,还带来了几个阉人,说要送给明成祖朱棣,让他们留在皇宫内侍候皇帝。

琉球国进贡阉人一事在朝野上下议论纷纷。

历来朝贡贸易,明朝作为上邦,对远来朝贡的藩属国都极其优待,往往会赠以朝贡物品数倍价值的东西回馈。在这种利益诱使下,周边各国朝觐频繁,络绎不绝,导致明朝不得不规定各朝贡者的贡期、贡道和贡品的数量,以免扰乱地方。

琉球国此番进贡阉人,无疑是想体现对明朝的忠心,以求获得更多回报,但万万没想到此事却引起了明朝君臣的反感。

明成祖朱棣认为:“彼亦人子,无罪而刑之,何忍!命礼部还之。”

阉人也是父母的孩子,他们没有犯错却要遭受宫刑,朱棣也不忍心他们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到中国来当奴仆,因此不愿意接受琉球国进献的阉人。

但大臣们认为,如果不接受琉球国进贡的阉人,会打击他们朝贡的热情,阻碍四夷归化之心,因此他们的意见是这次进贡的阉人可以收下,但要告诫琉球使臣下不为例。

朱棣最后表态:“谕之以空言,不若示之以实事,今不遣还,彼欲媚朕,必有继踵而来者,天地以生物为德,帝王乃可绝人乎?卒不受!”

从朱棣和大臣的争论中,我们可以得出两个信息。

一是明朝君臣对朝贡贸易的本质是了解的,知道这些藩属国进贡,并不是真心的臣服,只是有利可图,献媚而已。

其次是太监制度本身是不人性化的,朱棣认为天地的美德在于生养万物,但太监却绝后,皇帝不可以做这种违背天理的事情。

然而知易行难,这位明知太监制度不人性的君主自己却一手把太监制度推向了顶峰,让明朝成为太监帝国。

朱元璋建国之初,曾经和翰林官一起讨论过历代王朝灭亡的原因,其中有一条就是宦官干政。有鉴于此,洪武一朝,朱元璋对太监管束都极为严厉,严禁干政,甚至在宫门铸铁牌警示“内臣不得干政,预者斩。”到建文帝时,“御内臣益严,诏出外稍有不法,许有司械闻“,对宦官的管理更加严格。

但到了明成祖时期,由于朱棣得位不正,内心有深深的恐惧和担忧,深怕其他人再来一次“靖难”,对手下的臣子极不放心,只好信任身边那些身体残缺的奴才们,“有出使、专征、监军、分镇、刺探臣民隐事诸大权”,太监开始被重用,如七下西洋的郑和原名马三宝,自小便是燕王府的太监,又如臭名昭著的东厂,其首脑也由司礼监秉太监负责。明朝太监干政的渊源,正是起于明成祖时期。

对太监充满同情,但使用太监,甚至重用,是否矛盾呢?

朱元璋、建文帝限制太监干政,是为了加强皇权。

朱棣以后,明朝各位皇帝将批红之权、厂卫交给太监,也是为了加强皇权,制约文官集团。

明朝太监干政和东汉、唐朝有所区别,前朝的权宦可以左右朝局,甚至废立皇帝,但明朝的权宦即使是像刘瑾、魏忠贤这般前无古人,要清除他的权力和势力也在皇帝反掌之间。

正所谓最是无情帝王家,帝王们为了权力连父母兄弟,都顾不上,何况其他人?对太监,天子可以同情他们身体的残缺和内心的扭曲,甚至将他们引为知己亲人,如万历朝的冯保,神宗从小称呼他为“大伴”,但一旦触怒龙颜,也只能落个放逐回乡,凄惨终老的结局,不过工具而已。

主要参考资料

《明史》海外列封属国琉球篇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